![]() |
圖片來源:林宛蒂~的部落格 |
——稻盛和夫 《活法》」
這天,和阿妹兩個人愜意的去享受母女兩人珍珠時刻,在她美語班放學後,我帶她去吃小火鍋。
一上車,她便滔滔不絕地和我分享她在學校的點點滴滴。
「媽咪,我覺得我們班XXX的媽媽很奇怪。」她說。
「怎麼說?」我好奇地問。
「那個XXX啊,在班上一直都不是很乖,會去欺負同學,然後應該是他份內的事情他都不會去做。可是我們老師或是同學去跟他媽媽說的時候,他媽媽都會反應很大!都會罵人!」她滔滔不絕地說著。「像今天,他媽媽竟然直接跑到班上去,對著全班大罵!說什麼:『到底XXX是做錯了什麼?你們為什麼要這樣針對他?為什麼要這樣欺負他?』,可是.....難道他媽媽不知道,她兒子才是欺負人、她兒子才是班上的害群之馬嗎?」
我靜靜地聽著,問她:「你說的這個XXX是不是跟你一、二年級同班,後來現在三、四年級又同班的那個同學呢?」
阿妹大呼:「對、對!我覺得我很衰,怎麼會跟這樣的人一直同班,逃不出魔掌。」
我跟她說:「不要這樣想!也許妳可以從這當中學到一些什麼事。」
她說:「有啊!就是不要成為媽寶!」
我問:「這個同學是不是就是妳之前說,媽媽每天都會去學校幫他抄聯絡簿、整理東西、還有幫他打掃的那一個?」
「對、對,就是他!」阿妹接著說:「難道他媽媽不知道這樣是會害他的嗎?」
是啊!難道家長不知道這樣是會害孩子的嗎?答案很殘忍,家長真的不知道!
絕大部分的家長,都會把最好的給孩子。如同聖經上說的:「你們雖然不好,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....(太7:11)。」因此,我相信,每位家長都會把最好給自己的孩子,無論是物質、或是教育。
只可惜,真的有許多家長沒有自覺,他們目前使用的方式是錯的。
過分寵溺與過分放縱,其實往往是一樣的。
看見有許多家長因為過分寵溺、保護自己的孩子,所以凡事親力親為,努力營造自己孩子單純、孩子還小的那個假象。導致孩子失能,而身為父母對孩子應有的敏銳度也失能。
而過分放縱的家長,則是不斷的強調「尊重」與「適性」,讓孩子不斷的放大自己到與父母同等、父母不斷的縮小自己與孩子同等。這樣的家長認為,人一生下來即使是嬰兒,都應該要尊重他,只要孩子不喜歡的,就不要勉強與插手。(當然,這邊要說的不是嬰兒或小孩就不需要尊重,而是在「尊重」二字上,要能客觀與中庸。)從教育孩子禮節(打招呼)開始,到孩子如果做錯事不要先制止更不能處罰,要讓孩子自己心情好了、願意「聊一聊」的時候再說,以免傷孩子的心。而且強調大部分都是大人大驚小怪,應該讓孩子「自我探索」學習,孩子自己覺得不好、不妥,他就會自我調整。
其實,這兩種父母有何不同?都是寵溺。只是前者手法比較粗糙,後者比較高明。後者的觀點,有時還會讓很多搞不清楚狀況的父母,覺得非常「文明」,一窩蜂效法。
偏偏這兩種父母都認為,自己是用「超級無敵多的愛」,用比傳統方式更好的專家式教育去教育自己的孩子。然後無限上綱了「自己」與「尊重」這兩個部分。因此,這樣的家長相對地也相當難溝通。
學校是社會的縮影,無論我們多麼的希望世界和平,但可惜是永遠無法做到的。就單單指個人而言,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個性與家庭教育背景,光感受與看法就不可能一樣了。如果我們錯誤的扭曲了「尊重」二字,其實反過來說,就是教育了孩子不需要尊重他人。
舉例來說,當孩子上課時覺得無聊,所以就自行站起來、隨意走動,如果父母看待的方向是:「因為他覺得無聊,所以才會站起來。所以如果他不無聊,就不會站起來了。因此要讓他不無聊。」於是乎就可以看到很多家長,跟老師溝通上課是否可以再活潑一點?或是直接跟孩子說上課如果覺得無聊可以怎麼做?再有能力一點的,就是直接把孩子送去不無聊的學校讀書。然後呢?沒了。
可是,無聊這件事情是本性,但會不影響他人上課是教育。如果我們捨教育而逐本性,那麼這個世界會怎麼樣?
如同阿妹他們班的那位家長,若站在他的角度來看:「我就是想幫我的孩子抄聯絡簿跟打掃啊!這是我想做的,你要尊重我。」那麼,他的觀念有什麼錯?完全沒錯啊!
他的孩子就是會動手打人,若站在他的角度來看:「就是因為上課太無聊,他想要找事做,才會這樣動手的。而且,如果對方小孩不喜歡,就應該要自己跟他說啊!小孩子搞不好覺得根本不重要,大人幹嘛大驚小怪?」那麼,他的觀念有什麼錯?完全沒錯啊!
像是我朋友最近遇到一個惡鄰居,即使他們家已經做好了所有措施,但樓下還是覺得他們家很吵,三番兩次找警察,還揚言要提告。甚至還說:「你們是租的、我們是買的,你們要搬家!」但若用上述的觀念來說,這個鄰居有什麼錯?完全沒錯!怎麼可能是惡鄰?他不就是完全強調「尊重」(別人要尊重我)這二字嗎?
其實,我的教育觀念,是很八股的教育觀念。凡事要先「為人」,再從「為人」當中,找到為己。為什麼?因為這是人性。自我膨脹太容易,但多為對方想一下,那可真是難。
孩子就像一張白紙,你決定先在上面先寫下什麼、寫多大,就會影響他之後只剩下多少的空間,能再寫入什麼。
當父母沒有弄清楚自己的權柄與義務是什麼,(或許又要有人說,父母不應該搞權級的,孩子跟父母本來就應該是同等,我們只是生下他的人而已),那麼往往教育出來的孩子,最後只會讓父母與孩子都自食惡果,成為只有父母看見他的優點、別人都看不見的那種孩子。
無法融入「真實」的社會與世界,難道真的全部都是其他人的問題嗎?我不認為。為什麼不完美?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。逐本求末,那只會倒果為因。
回頭來說說我怎麼回應阿妹。
我對阿妹說:「我相信他媽媽一定是不認為她的孩子有什麼問題,不然她也不會這樣子做。但其實我們都看見了她的問題,對嗎?」
阿妹點點頭:「但是我覺得這樣很不好!總不能讓她一直這樣下去。」
我說:「所以,妳有想法嗎?」
「我私底下跟同學說,很想要直接就回他媽媽說,其實妳兒子才是害群之馬。但我覺得她應該會更生氣!」
「嗯,這是有可能的。因為她根本不認為她兒子是害群之馬啊!」我點點頭。「還有什麼想法、或是妳想做什麼?」
「我想到我會提醒自己,不要跟XXX一樣,因為這樣是嚴重地影響別人!而且也不要跟XXX的媽媽一樣,沒有客觀跟公平的看事情。其他的還沒想到。」阿妹思考了一下之後說。
我鼓勵她:「那很好,就暫時先這樣做。然後再用心的感受一下身邊的事情,也許妳會有其他不一樣的發現。」
阿妹笑笑說:「我知道,『見賢思齊,見不閒內自省』。」
我不完美、我的孩子也不完美,所以,我們也會努力地學會與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與社會,緊密且親近的生活在一起。我想,這才是我能教導孩子做的!